上海户口到底价值几何?上海户口,有人想尽办法落户,也有人云淡风轻,甚至有对此排斥者。价值由需求和购买力决定,需求是到了相应时间阶段才会显现,而需求产生后的满足方案和代价支付,每个人都不同,因为每个人的“心理账户”不同,相应账户的购买力也不同。 大家对户口作用的普遍认知是为了子女上学,先拿这个举例,刚毕业工作的时候没有子女上学问题,就不缘起对户口的直接需求,因此大多数人刚开始不会关注这个事儿,价值更无从谈起。等孩子面临上学,或已经进入事实定居阶段,可能才开始关注落户问题。但有的人学历高,单位好,天然满足落户条件,基本整理下资料提交申请后,两三个月就下来了,因此对户口没什么感觉,属于云淡风轻那一类。但更多的人这时候发现自己并不满足落户要求,要么学历不够,要么过去社保和个税交的很低或有很多合规性问题。为什么说价值认定还跟购买力有关?我相信在子女教育这个问题上的“心理账户”,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排的很靠前的,都希望孩子将来有更好的人生。但是,一个年收入二十万的家庭就算把钱全部充进这个账户,它也就二十万。而一个年收入几百万的家庭,可能在子女教育的关键投入上花个一百万绝对不会犹豫。户口不是一件市场化大众商品,有市场化参考标准,因此每个人只能算自己的账。 上面还只是拿子女上学举例。再比如买房,一个人要买一套两千万的房子,就差户口这张“房票”,你觉得户口对他又值多少钱?可能有人说在上海交满五年社保也能买一套,但五年这个时间成本在一些人看来代价更高。当你有足够多的钱以后,你就会发现,你非常愿意花很多钱“买这个时间”,而普通人往往选择通过“支付时间”(等待)来降低金钱投入。 上海户口还能满足一项“很虚”的需求---身份感。这种需求一般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身上容易显现,他们自己或者父辈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匮乏,户籍制度也是那时候诞生的,那时候的城市户籍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社会利益分配权,也因此象征着一种优越身份,现在虽然我们的物质条件丰盛了,但是时代的记忆不是那么容易抹去的,何况还是“上海”的户口。我还碰到过一个大叔,没有子女上学和买房的需求,想落户的理由仅仅就是在上海打拼二十多年,把落户当做给自己的一个交代。你不能说这些人傻,这跟现在年轻人愿意花几万块买双限量版的鞋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。我们都各自活在自己所相信的世界,追求我们所相信的价值,你以为你的相信是你自主的选择,其实都是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给你的选择,真正的“超越者”寥寥无几。
文章分类:
法律资讯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