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代表来了,2022年上海小升初择校总攻略“说实话,今年小升初择校真的难,中考新政、教师轮岗、摇一代数据未明、双减、最近又来个购买学位,将来大概率的民转公……” 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在影响家长们决策,今时不同往日,如果谁简单地告诉你“摇”或者“不摇”,或者简单告诉你所谓“一线民办>公办好班>二线民办……”请务必拉黑他。 如今这样复杂的环境下,不了解孩子情况,不了解学校情况,不了解家庭情况,不了解政策变动……就能给出择校建议? 不同的权重考量下,择校标准一定会差异极大。今天课代表给大家掰开揉碎了,讲一讲2022年上海小升初择校的方法论。 01 — 择校前需要了解的外部信息 A、中考新政 这里不补课,具体内容请自行了解。 为什么要了解中考政策,因为中考政策代表了“高中的升学路径”,自招、名额到区、名额到校、裸考。(艺体类暂且不论) 新政下菜中也有市重点的名额,这是重要影响因子之一。 记住第一点,择校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择赛道。 B、底线学校 每个区政策略有不同,有的是户籍为主、有的是学籍为主、还有划片电脑派位的。 但无论怎么,你大概率会有一个“底线学校”,对于这个底线学校情况你一定要心中有数。哪些方面呢? 1、摇号不中,回不回的去? 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判断。 - 招生顺序是怎样的。 - 有没有出预警信息。 - 去年情况。 - 对口小学班级人数对比今年招生人数。 *不排除有的学校,在开5年级升学家长会的时候“吓唬人”,什么“出去摇号就回不来了”,“摇号”的不能参加FBK……这个只能自行判断。目的是抢优质生源,去摇民办的家长一般更重视教育,孩子成绩也相对较好。 2、学校真实情况?也适用于目标学校。 - 师资情况。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学校老师的情况,即便是专职教师人数、高级教师人数等等也并不能反映太多信息。 但请务必记住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是校长。好的校长=好的学校。 请记住第二点,择校一定程度上是择校长。 举个例子:原市北初的尤文奕老师,去年到彭浦初任副校长了。这个级别的老师能改变一个学校的面貌! 尤老师是四色书的主编,在13、17、21届尤老师所带班级四校率远超其他理科班。同时尤老师教科研论文都是聚焦普娃,聚焦课内的,不是专攻奥赛的那类名师。 - 管理情况。 家长普遍希望“学校管的严一点”,“老师抓的紧一点”……事实证明,的确如此。可以去学校周围蹲守,放学后吸烟、搞对象、凑在一起打王者的学生越多,学校越烂…… 即便师资、生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,管理严格、纪律抓得紧的班级,成绩一定比比管理松懈的班级成绩好!这是不争的事实。 一个坏消息是:大趋势上学校生源越来越混乱,说是鱼龙混杂一点也不夸张。 好消息是:分层教育越来越普遍。当然还有隐藏的“好班”。 请记住第三点,择校就是择学习环境和氛围。所谓学习环境和氛围是由老师、同学、同学家长三部分组成的。 碰到这样的家长,真的要“恶心”四年。还有那种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“问题同学”,义务教育阶段还真的拿他们没有办法…… 02 — 需要明确的内部信息 C、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规划 人生有「三道窄门」,分别是教育之门、职业之门、风口之门,踏进的门越多,人生就越容易跃迁。但是,既然是「窄门」,多数人都会卡在某一道的门口。 这三点都是不断“退而求其次”的—先要拿到文凭,如果拿不到厉害的文凭,那就拿个一般的;如果拿不到文凭,那就掌握几个先进复杂的工具;如果工具也掌握不了,那就做一个有基本常识的人。 作为家长总喜欢为孩子计之深远,要不要走国际路线?要不要继承“家学渊源”?学文还是学理……小升初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,有些大方向定下来就不要再左右摇摆。尤其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,如果下定决心将来送出国,那么外语类学校就是最佳的选择。 D、孩子的情况 即便在一哥一姐这样的牛校,学霸私下也是非常鸡血的。当然不排除有天资超凡,毫不费力就能名列前茅的学神。自律刻苦是最优秀的学习习惯,没有之一。 有的娃一路上是各种鞭策、各种辅导班“扶”着走路的,这类学生需要一个管理严格,非放养式的学校。 E、财力支持 为了孩子初中择校,你准备花多少钱? 学区房,纯民办学费,学校附近租房,四年补课,素质教育培养……大家凭实际能力来,不能达到也没必要强求。 *PS:黄牛千万别信。 F、家庭能力 在中国,毕竟是“人情社会”。懂得都懂。 除了“硬实力”。家长们还需要具备一定情报搜集能力,特别是最近几年“不考试、不排名”的要求下。即便没进一流学校,家长们也需要明确的知道自家的孩子在学校、在区、在同届学生中处于什么位置。 往年见过很多菜中的Top学生,信心满满的去参加四校自招考试,结果被打击的信心全无,甚至影响到了中考的发挥。 要学会跳出学校,从全区、同届的高度看问题,我要拿到区名额,需要达到什么水平?而不是拘泥于校内、年排第几第几,毕竟中考是全区甚至全市的竞争。 03 — 摇号相关 G、先说三公 今年随着“学位购买”的政策出台,反而会促使三公报名的火爆。大家都在寻找“确定性”。 是的,确定性。有人说,三公面单都拿不到,何谈确定性? 三公相比民办摇号是确定的,能力足够了,一定(大概率)会拿到面单。哪些说面单拿不到的,请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三公的呢? 正确的做法是三年级开始,小托福、奥数(英语、数学)必选,才艺可选,校内荣誉多多益善……这些都不是秘密。 临时起意去考三公的,大概率进不去。 除了三公,浦东家长还有几个特殊学校,如上实东滩、上中东。多一次机会,不要放弃。 H、所谓摇号技巧及命中率 首先,没有任何人敢说能够“影响”摇号结果。魔都摇号系统是公平的。 所谓摇号技巧: - 利用不同学校家长认知中男女生比例,和实际摇号最终男女比例平衡。这一规律提高命中率,比如普遍认为语言类学校,女生报名多,则男生命中率高一点。 - 民办中“住宿”有的时候是可以捡漏的。 其次,外面所有公布的命中率看看就好。真正准确的数据只有官方有,非正规渠道披露的都是猜测。 有一点可以确定,今年民办,尤其是被购买学位的“伪民办”摇号人数一定会大增。同时从招生简章来看,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都缩减了招生名额…… 今年摇号,一定要做好不中的准备,不能孤注一掷去赌虚无缥缈的概率。 04 — 今年的特殊性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 05 — 其他注意事项 关于摇电: 摇电不增加摇中的概率。真正的大牛(大条),民办会走共建渠道。 关于借读: 购买学位了,伪民办借读的口子已经被堵上了。而纯民办学位稀缺性进一步提高,相对来说“转正”的可能性更低。而且,随着中考新政的实施,借读被举报的可能性大增。 写在最后: 相比孩子自己的努力,择校对于未来的影响微不足道!且大趋势不可逆! 什么是大趋势——更均衡的生源,更平均的学校资源(是差的赶上来,还是好的拉下去,大家都懂),更“惠普”的招生政策…… 这样说吧,SBL中部的学生,都回归到中考路线上来了,择不择校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,性价比已经不高了。 没有最好的,只有最适合的。
文章分类:
法律资讯
|